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国之美(运用篇下)
【按语】近年来,公考越来越热。备考的过程中,大家普遍反映申论学习不得要领,甚至有些盲人摸象。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近期推出了《申论「抄」字诀》《申论&二十大》《申论专项突破课》《申论行政执法类专项突破课》等课程,从理论上正本清源,让大家清晰认知到:申论考察的是思维能力,尤其是理解能力,而不是表达能力。我们还梳理撰写了《申论十万个为什么》《申论提分最快的方法是什么?》《申论素材怎么积累?》《“一听就会,一做就废”怎么办?》等答疑解惑的文章,《当代年轻人为何选择考公?》《国考延期,考公人不言弃》《送给考公人的四句话》《谈谈“吃亏是福”和“怕吃亏”心态》《关于学习——给飞翔者》等心理建设的文章。此外,我们也推出了“申论庖丁计划”——《国考大公文&大作文定制批改》,帮助学员突破瓶颈,快速提分。基本上,从课程到资料,从理论到素材,从方法技巧到心理辅导,从统一讲解到定制批改,申论学习的方方面面,我们都考虑到了,也都给出了“致广大而尽精微”的解决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精心打磨了一系列高品质的配套素材,《二十大词典》《二十帧习语》《豹头凤尾》《思想之美》《法治之美》,等等等等。我们一直强调的是,申论偏重理解能力的考察,这就决定了「抄」为本,背为末;真题是根,素材是叶。所以,这次把最精要的素材融为一炉。不夸张地说,是以我“毕生功力”,编纂集成了这份《中国之美》。虽然难免纰漏,却并非一时拼凑之物,乃是数年凝结之作。但凡编制类考试,不论公考、选调还是事业编、村官、社区、三支一扶等,也不论笔试还是面试,可以说无往而不利,尤其是申论。如果说最可取之处,那就是稍具简约之美——“简而详,约而博”。
今天推出运用篇(下)。
二、点睛之例
(二)大作文
注意:大作文题目中如果有一句话,尽量不再用名言警句,可以用好词,尤其是“六个坚持”。
1.开头
丨例1丨2021年国考地市级
古话说:“物无妄然,必由其理。”意思是,天底下万事万物都不是无端产生的,一定是顺着它本身的内部法则、运行规律而来的。这个“理”,说得直白点,就是道理、规律。春暖,夏炎,秋凉,冬寒,这是规律;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这是遵循规律。国家治理也是如此,遵循规律,坚持人民至上(或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才能提升效能,才能彰显智慧,才能“治大国若烹小鲜”。一言以蔽之,治理之道,在于遵循规律。
丨例2丨2022年7.9联考(河北A卷县级以上综合管理类)
“发展带来新问题,而发现、认识问题是发展的新契机,解决问题带来新发展”。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发展与问题的辩证关系。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发展的起点。发展中的问题既是“拦路虎”,也是“炼丹炉”;既是“荆棘丛”,也是“洗礼池”;既是“硬骨头”,也是“磨刀石”。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也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危机与机遇交汇,发展与问题交织。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用问题之硎来磨砺发展之刃。
2.结尾
丨例1丨2020年山东省考B类
中唐诗人刘禹锡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新旧更替是永恒的趋势,与时偕行是必然的选择。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依然坚持“凡益之道,与时偕行”的理念,依然践行“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的精神。我们坚信:时间,会给我们答案。我们坚信:与时偕行,我们必将继续在人类伟大时间历史中创造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时间!
丨例2丨2022年7.9联考(内蒙古盟市级)
【结尾一】
综上所述,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带来新问题,新问题又倒逼新发展,这何尝不是一种“良性循环”?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也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发展与问题交织,挑战与机遇激荡,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闪电去击中新时代中国的发展理念,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去发现、认识和解决掉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中的一切问题。
【结尾二】
《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问题和发展是辩证统一关系:发展带来新问题,问题诱发新契机,而最终,问题的解决带来新的发展。归根到底,发展才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新时代,新问题,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在不断解决新问题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丨例3丨2021年国考地市级
【结尾一】
《老子》有言:“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万物都有根源,治理也要抓住规律。高铁遵循着轨道,才能行稳致远;火箭遵循着轨道,才能直冲云霄;国家治理,也是如此。不管是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还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都要遵循规律。这些规律的背后,其实都是同一个字——人。只有不断地回归群众、以人为本,才能真正提升治理效能,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开创现代化治理的新格局。
【结尾二】
“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不管是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还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虽然千头万绪,但都关系民生福祉。只有“以百姓心为心”,坚持人民至上,抓住这个总的规律,治理才能提效,才能理清千头万绪,温暖千家万户。
完整版《中国之美》,关注申论风雨谈,回复“中国”获取。
成公丨木昜
2022-12-15 09:10发布
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