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蒹葭》《氓》中的赋比兴
教师招聘考试中,中外文学是语文学科笔试的重点模块,其考查形式大多以单选或者简答题的形式出现。总结以往考试规律,在备考时,建议把古代文学作为重点。先秦文学是古代文学的重要考点,考查频率较高。今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学习《关雎》《蒹葭》《氓》中的赋比兴手法。
赋比兴起源于《诗经》,乃诗的体裁,与风雅颂一起合称为六义。赋作为最常见、运用最广泛的表现手法,惯用铺陈排比的手法,将事物平铺直叙的展现出来或者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即比喻、类比,将本来要表达的事物以另一种事物的形式表达出来,更深刻而丰富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兴,大多在一首诗的开端,用于渲染气氛,引人入题。赋比兴在诗中的运用,加强了诗人的感情,让我们更好的感受理解诗人的意思。
《关雎》主要运用了“兴”的手法,“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四句由物起兴,引出下文,过渡自然,意味深长。“赋”则见于全诗,以排比的手法,一再描写荇菜、淑女,加重诗人的情感。“比”则是“窈窕淑女”,泛指美好的事物。
《蒹葭》中“所谓伊人”采用了“比”的手法,作者所写的伊人并非是真的伊人,而是追寻的美好事物或者念想憧憬。全诗可分为三段来看,采用“赋”的手法,加强排比,仅仅几个字的替换,让诗不但没有可以重复之感,反倒得到一个加强,感受诗人情感之深。“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溯洄”、“溯游”等则运用“兴”的手法,渲染诗人强烈的感情,对伊人的追求,不畏艰难险阻。
《氓》中用“桑”来比喻女子,采用“比”的手法,将女子刚结婚时的幸福美满和被辜负后的黯然神伤以“桑”的形式对比表现,“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两句更是惹人嗟叹,惹人感伤。全诗也是以“桑”起兴,引人入事,表面在看桑叶的变化,实则是主人公婚姻的变化。“淇水汤汤, 渐车帷裳”也采用了“比兴”的手法,这场婚姻,就像淇水,逐渐沾染车帷、打湿衣裳,不复当初。“赋”的手法也在全文中多见,排比加强,着重强调,表达了婚姻生活的不幸。
《关雎》、《蒹葭》、《氓》三诗中均可见赋比兴的影子,将其充分运用,大放异彩,让我们体会到诗的无边魅力。
更多备考知识,请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