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国考地市级
给定资料7的划线部分写道:“有位知识分子说,‘我已经无家可归’,‘我在城市是寓公,在家乡成了异客’。这样,无论在乡村少年身上,还是农民工那里,以及这些出身农村的知识分子的群落里,我们都发现了‘失根’的危机。”请结合你对这段话的思考,参考给定资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
(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语言流畅;
(4)总字数800—1000字。
成公思路
中心论点:关于乡村文化失根的忧思。
提出问题:农村实体上趋于空心化,而文化上趋于空洞化。
分析原因一:乡村传统生活方式的消亡与崩溃,是乡村文化失根的直接根源。
分析原因二:乡村新旧价值秩序交替过程中的断档,也是乡村文化失根的重要原因。
对策段:乡村文化失根的危害及对策。
成公范文
关于乡村文化失根的忧思
近年来,有一种说法流传颇广——“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这个说法之所以动人心弦,我想,是因为它触动了我们心底最深处的乡愁。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其实说的就是我们共同的乡村文化的失根危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实体上趋于空心化,而文化上趋于空洞化。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每次过年回家,都能感受到乡村的气氛越来越淡,乡村的生活越来越冷清。农民兄弟们没有像样的娱乐消遣,不是打牌就是搓麻将。试问,这样精神物质双重意义上的空心村,新一代的乡村少年、青年农民怎能不选择逃离?对于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来说,就更会产生文化失根的切肤之痛,发出“无家可归”的由衷之感。我们不禁要问:乡村文化失根原因何在?
我认为,乡村传统生活方式的消亡与崩溃,是乡村文化失根的直接根源。乡村文化依存于乡村传统生活方式,但如今,农民纷纷进城,农村渐渐空心,人都没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如何继续?于是,我们看到电影放映队这样的农村公共生活形式的消逝,看到村头看戏曲这样的地方文化生活的淡出,更目睹“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农村日常生活形态显现出解体的征兆和趋向。这些流失,这些崩塌,直接导致了乡村文化的失根危机。
乡村新旧价值秩序交替过程中的断档,也是乡村文化失根的重要原因。淳朴的乡风民俗,和谐的邻里关系,曾经是乡间伦理价值秩序的真实写照,维系着乡村文化的命脉。而今,人走村空,人心不古,旧的伦理价值秩序早已解体,新的合理价值秩序又毫无根基。法治土壤缺乏培植,于是拜金观念、唯利价值趁虚而入——消费文化主宰了农村社会的意识形态。这就造成了乡村价值秩序的新旧断档,赌博、暴力犯罪之风随之而起。乡村文化失去了传统的温柔敦厚、淳朴宁静,也错失了现代文明的法治民主、公平正义。
乡村文化的失根,使乡村少年生命存在的根基发生动摇,最终导致乡村文化的危机和乡村教育的危机交织。所以,我们必须对症下药,予以根治。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要调整城乡产业结构,发展繁荣乡村经济,振兴乡村;其次,要恢复乡村宜居生态,推进新型乡村文化、文明乡风建设;再次,也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让乡村少年不再失落。
“上溯三代,都是农民。”从某种意义上讲,在中国这个农业大国,我们每个人都从农村走出。乡村文化失根的危机,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的精神寄托,值得每一个人关注、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