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家长称学校要求学生填写心理健康表,内容居然包括学生父母的职业、家庭年收入等敏感信息,这一举动引发了热议,网友纷纷质疑此举的合理性。对此,谈谈你的看法。(成公独家),成公教育为各位考生“成公一字绝解答面试热点:学校心理档案要求填写家庭收入”的解答内容。
成公独家
01
校方适当了解孩子的基础情况与教育背景,有助于学校更好地、因人而异地给孩子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但是题干当中所提到的收集孩子父母职业、收入等敏感信息,这一举措未免有些过度调研,其合理性值得商榷。我想通过以下三组词来谈谈我的理解。(成公独家)
第一组词,见风使舵,因“财”施教
令人讽刺的是,这里的“财”指的是财富与地位!学校和老师可能会利用职务之便通过这些信息进一步深入了解学生的各个方面,甚至会通过家长“走关系”“开后门”,有些老师还会戴上有色眼镜,心中默默给孩子划分三六九等,这种不良风气可能会渗透到班级中,促使孩子们也产生一种攀比之风,让孩子心灵受伤。往长远了说,甚至会影响教育公平。除此之外,详细化的家庭信息一旦被泄露,会给家庭造成很大的困扰。(成公独家)
02
第二组词,别有用心,无知使然
这两个词已经揭示了学校进行过度调研的根源在于什么。其一,学校的别有用心。他们动了歪心思,想要假借调查之名,其根本目的在于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以便于后续对孩子进行差别对待,让有权有钱的学生得到“特殊”照顾。其二,包括学校在内的整个社会的无知使然。按照国家法律法规,校方不得收集与其提供的服务无关的信息,如果学校执意要细化、扩大收集信息的范围,这一行为有触碰法律底线的风险。正是因为家长与学校的无知,才让个别校方如此肆意妄为。(成公独家)
03
第三组词,适可而止,任重道远
适当了解孩子以及家庭的情况,有助于老师及时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为其进行个性化辅导。所以我们应该:一方面,教育相关部门联合行动,规范与明晰学校的调查范围,让学校知道孰为孰不可为,对于那些屡教不改、知法犯法之人要严加处理。另一方面,加强宣传。为家长们科普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醒其保护个人信息,同时对于学校的违规违法行为敢于说“不”。(成公独家)